愛樹也愛木的屋主,對於植栽和木料的知識豐富,品味獨到。蓋一幢自己的房子,樹與木是一定要加入的元素。從建築的形式、戶外庭園造景、室內空間設計都能一貫規劃執行,打造出有如大隱隱於市的人間桃花源。
Home Data
- 空間坪數:130坪
- 居住成員:夫妻、孩子×1
- 主要建材:柚木實木、sto外牆塗料、義大利洞石、萊姆石、南非黑檀木、柚木厚皮噴砂
愛樹也愛木的屋主,對於植栽和木料的知識豐富,品味獨到。蓋一幢自己的房子,樹與木是一定要加入的元素。從建築的形式、戶外庭園造景、室內空間設計都能一貫規劃執行,打造出有如大隱隱於市的人間桃花源。
客廳,回家沉澱身心的第一站
空間焦點▲無樑柱空間。客廳擁有兩面開窗的優異採光,壁畫除了是空間的視覺重心,也遮蔽了後方的樓梯間通道。結構的圓柱後退成為室內視覺元素的一部分,反而更顯自然。
起居室,設計概念
空間焦點▲原木電視座。起居室與戶外空間的關係更為緊密,電視檯面使用了長三公尺的實木,氣勢驚人卻低調自然。傢具降低高度,配合營造輕鬆歡聚的氣氛。
主臥和室,沉澱思緒的寧靜空間
空間焦點▲格柵門片。充滿日式禪境的空間,從光線的安排、材質的選用、語彙的處理,讓它散發平靜安定的氣氛。兩道與天花等高的柚木格柵門片,篩落的光線彷彿都有了詩意。
設計師解讀屋主需求
1 屋主對樹木和木料十分了解喜愛,住宅要能融合兩者。
2 重視風水,空間配置須依循規劃。
3 屋主因工作之故遊歷世界各地,重視美學與質感。
空間總是不斷追求與環境、居住者的對話關係,在這個座落陽明山舊社區的住宅,這些關係透過材質與線條的邏輯,一個個收攏成為設計的細節,滿足居住者所需,讓空間回到生活的本質。
整體建築結構使用板牆系統,因此室內看不到大樑,也沒有累贅的層次,結構厚實,線條簡淨俐落,體現了建築本身的簡練與細膩。同時呼應環境地形,完全與建築旁的樹林同高,更讓房子融入環境,宛如從自然而生。
室內的每個空間,都有自己的「景」,與室外接引的窗,連結室內向性的庭園,外牆、庭園與室內空間,隨時與天光和自然對話。在虛實邏輯的設定上也清楚可見,二樓的外牆,使用了柚木實木作為主要的材質,與建築本體拖開的箱型設計,藉以融入自然環境,並使得日照較多的面向有隔熱節能效果。不刻意追求極簡,卻有意地經營出一個講求簡單的生活空間。還原生活的本質,也創造寓質感於簡樸的舒適好宅。
餐廳,家人親友交流的中心
空間焦點▲餐桌。客廳只是這家人回到家轉換情緒的過境室,生活的交流、親友來訪,大多都是在圍在大餐桌旁品茗聊天,搭配凳椅提高座位配置彈性。
這個建築與空間,想呈現的是木的細緻而非粗獷。
材質上不去想當紅材料是什麼,而是從空間去思考「適合」的材料。
1 語彙 格狀門片既藏也穿
對開的木格柵區隔了起居室、餐廳與客廳,樓梯間同樣也以半穿透的設計手法與客廳相呼應,視覺可穿透的設計,體現了不同空間的對應。
2 材質 呈現材料肌理之美
主臥房位於客廳的正上方,同樣擁有雙面採光的優勢,僅以萊姆石、實木為主要材質,讓空間更貼近四周的自然氛圍。
3 線條 整合線條門與天地齊高
模糊門與牆的界定,活動的牆就有門的功能。少了門框,少了複雜的線條分割,空間感更寬廣,置身其中也更無壓力。
4 動線 空間連通彼此呼應
連結每個空間的過道,與客廳、起居室、餐廳廚房、戶外之間均有對應的視覺關係,透過動線安排讓空間更具有連通呼應的效果。
5 材質 打破木質不用在戶外的成見
戶外庭園的設計展現日式禪風的內斂沉穩,廊道的天花板使用柚木實木,不僅有材質上有呼應關係,設計上二樓陽台兼有一樓雨遮的功能。
職人觀點
私房建材 二手老檜木
舊建築或廢棄的材料,經過整理幾乎能再度利用,不光是永續環保的精神,經過隨月洗禮的材料,本身就會說故事。台灣早期許多房舍都使用台灣檜木,收集而來的老檜木,作為從外部大門進入室內的小徑頂棚,在視覺與氣味上都創造十足的美感體驗。
用木密技 透過寬窄集成拉出空間層次
一樣的木料,切割的寬窄幅度不同,呈現的效果與質感也不同。和室採用窄版實木集成拼組,從地坪延續至立面;過道則用寬版實木鋪陳,透過木料裁切後的隨機紋理與色澤,讓空間調性隨材質的變化自然成形,無需繁複的裝飾手法,寬窄變化之間,層次與韻味悠然而生。
關於設計師
家,是承載生活的容器 孫立和
我們重視建築,原因是我們認為自己在不同的地方,就會成為不同的人,並且因此認定建築物必須以鮮明的方式呈現出我們理想中的自我。」──Alain de Botton
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學習
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的孫立和建築師,曾在姚仁喜、李祖原兩位建築師的事務所任職,孫立和提到那段時光,從兩位前輩身上學習到許多空間設計及美學品味的無價經驗,培養國際視野,並確立建築和室內設計所需具有的專業、精神及價值。2001年成立自己的事務所,秉持這個態度,逐步累積不同尺度的空間設計經驗,期許自己以穩健踏實的腳步,持續在建築空間領域不斷精進。
回到「人」的初衷本質
家,是生活的容器,是人一生中承載最多喜怒哀樂的幸福所在。孫立和認為,生活的內容不光只有吃飯、睡覺、看電視,透過人與空間環境的精心設計,我們的生活能夠與陽光、細雨、微風產生對話,我們的視、聽、嗅、味、觸覺五感能夠在空間中幡然甦醒。對他來說,建築不是僅具遮風避雨基本功能的結構體,空間也不只是由高牆圍塑出來的房間和動線組合,使用、居住於其中的「人」,才是關鍵。化做實踐於空間中的美學,是格局上的精巧或大氣,是形式語彙上的均衡與比例,是光線與陰影的虛實律動,是材料質感的細緻溫暖或粗獷冷冽。風格不該化約成簡單的形式特徵名詞,他希望能將人所在的環境,塑造成能誠實體現內心深處的自我價值認同,讓行走坐臥其間的人,能獲得身體與心靈的滿足。
想要購書請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