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哲明 圖片來源|房感不動產科技
中華郵政大樓是一個集「古蹟活化」與「都市再造」的複合建築,它是位於台北北門郵局舊址的公辦都市更新案,未來預計將會興建結合古蹟、辦公、商業、藝文和飯店等功能的大樓,也被稱為「台北郵局公辦都更案」。
中華郵政。(圖片來源:房感不動產科技)
建築大師 Zaha Hadid 操刀 展現流動曲線與空間節奏
「中華郵政大樓」是由札哈·哈蒂建築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ZHA)與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共同合作設計的台北市新地標,預計將於2032年完工,設計靈感源自「蘭花」。在設計理念上,ZHA 長期偏好曲線、動態形體與空間節奏的彼此結合,作品往往呈現一種「流動靜止」的特殊張力。在「中華郵政大樓」中,這種語彙被轉化為高層塔體的外殼肌理與立面節奏,雖然目前外觀細節並未完全定案,可以預期立面絕對讓人耳目一新,可能將以曲面、斜切、動線轉折等,創造視覺張力與光影變化。
ZHA在空間配置上,通常偏好大廳流線、懸挑平台、內部中庭與光井配置,讓建築在垂直方向與視覺縱深上具有回溯性,若應用在中華郵政大樓,也意味著在辦公、公共、展覽或複合用途區域,將會穿插斜坡、空橋、開放中庭與退縮平台,使得建築整體像是一座向上生長的「空間肌理」。這類設計手法,不僅展現空間層次,也增強了室內外的視覺對話。
中華郵政大樓 北門都更案。(圖片來源:房感不動產科技)
城市現代性 西區更新的象徵符號
台北市政府與中華郵政攜手推動的北門郵局公辦都更案,企圖透過此案喚醒被忽略已久的車站、北門以及西門一帶,使其晉升為新的都市地標。在這樣的定位之下,中華郵政大樓不單只是一棟塔樓,更應具備「城市標的」的觀光功能。在此結構中,串接車站商圈、北門古蹟以及未來可能的文創、金融、商旅等混合用途。從歷史面向走出未來,象徵「現代性」的一道光芒。
從都市角度來看,中華郵政大樓可以吸引人才、企業以及旅客進駐,形成「西區核心」的集客力,成為未來金融與創意產業的進駐基地,來為台北西站注入全新能量。都市現代性不僅得以展現,也在舊城與未來之間架構一條延伸線,能讓古今共構及功能混用,打造截然不同的都市形態。
中華郵政大樓 北門都更案俯視圖。(圖片來源:房感不動產科技)
對比日本JP Tower 新舊共構典範
JP Tower在日本東京是一個典範案例,它保留了東京中央郵便局的歷史建築立面,在其後方新建高樓,達到營造歷史結合商業、文化共構的全新地標。JP Tower 中的低層舊郵局空間,轉型成為商店、博物館以及展覽空間;新塔樓則是提供辦公、商業與公共空間。這種混合機制,能讓歷史建物不被「包裝展示」侷限,仍能保有與當代使用者的日常互動。
JP Tower 模式雖美,但也存在風險,新建塔樓可能過度強化商業導向,使古蹟被邊緣化,導致公共性被迫流失。中華郵政大樓若要成為真正成功案例,不僅要在建築形式上做到新舊交融,更要在功能分區上下足功夫,在博物館、古蹟部分或展覽空間透過開放策略,能讓公共穿透動線並與社群互動。
中華郵政大樓 北門都更案規劃。(圖片來源:房感不動產科技)
中華郵政大樓完工之後,它不只是台北的一座大樓,更應成為一個新舊共構、垂直流動、公共實踐的空間典範,保有「空間中的縫隙」與「歷史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