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哲明 圖片來源|TIBA
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銳不可擋,建築產業已被視為減碳的關鍵戰場,建築能源消耗與碳排總量佔全球約三分之一,為了兼顧城市發展與永續責任,已成各國共同的艱鉅挑戰。台灣智慧建築協會(TIBA)理事長温琇玲,長年投入智慧建築與永續轉型,強調「低碳淨零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唯有結合智慧技術,建築產業才能真正迎向未來。
台灣智慧建築協會(TIBA)理事長温琇玲。
智慧建築走向「智慧淨零」
温琇玲表示,傳統的綠建築固然重要,僅靠設計手段難以應對極端氣候,若要邁向低碳與淨零,必須掌握能耗數據,透過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雲端運算與數位雙生(Digital Twin)進行精準預測與調控。台灣已有實務案例,新北市政府大樓以智慧綠建築設計,2018 年成立能源管理中心,也將轄下建築的能耗納入集中監控。即將興建的新北市第二行政中心,更在規劃初期導入數位雙生與 AI 技術,利用虛實模擬進行空調與照明智慧控制,預計 2030 年成為率先達成碳中和的公有建築。
新北市政府第二行政中心。
她也表示,「要知道能耗,才能進行改善;要能預測,才能真正降低碳排。」TIBA 自 1991 年投入智慧建築研究,陸續推出智慧建築評估手冊與標章認證,最新版本已經結合 IoT 與 AI,全面提升建築的安全性、健康性、節能性以及管理效能,已為智慧淨零奠定基礎。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智慧管理雲平台。
官產學的「跨域合作」
智慧建築發展,已離不開跨域合作。温琇玲表示,TIBA 不僅整合國內官產學等資源,同時積極拓展國際交流。今年TIBA也與日本智慧建築共創機構(SBCO)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在智慧管理雲平台與資通訊標準領域共同合作,預計推薦 SBCO 加入亞太地區智慧綠建築聯盟(APIGBA),以期能與台灣、中國、香港、澳門、泰國、韓國以及新加坡等國家合作,共同發展智慧永續建築。
亞太地區智慧綠建築聯盟。
人才培育方面,TIBA 已累積培訓超過千位專業人才,同時已有上百位通過智慧綠建築專業人員認證。温琇玲表示:「建築4.0 是建築產業的數位與淨零雙軸轉型,唯有跨國與跨域人才連結,台灣才能在亞太地區的智慧建築舞台上保持領先。」未來,協會將於 2026 年在台北舉辦首次大型「國際永續智慧建築暨智慧建材展」(Build for NextGen),以「智慧、永續、新世代」作為主軸,涵蓋住宅、校園、商辦、醫療等六大領域,搭配國際論壇與媒合機制,讓台灣成為亞太智慧建築交流的核心舞台。
智慧綠建築專業人員 (IGBAP) 。
智慧工地 數位轉型的「重中之重」
温琇玲直言,「智慧工地是建築產業提升效率與安全的重要解方。」在少子化與缺工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工地智慧化顯得極為迫切。早在行政院2017年起推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DIGI+方案),她便建言推動「建築4.0」政策,內容包含建築資訊模型(BIM+CIM)、智慧管理雲平台、建築數據中心、智慧建材與智慧營造。當中,智慧工地是智慧營造的核心要件。
智慧工地。
台灣也有具體案例,能夠監測工人心跳與體溫並降低工安風險,例如福星社會住宅導入智慧安全帽;逢甲大學研發營建粉刷機器手臂,協助惡劣環境施工;預鑄工法與整體衛浴應用,不僅縮短工期,也能減少廢棄物與碳排放。
建國工程智慧工地 IOT智慧安全帽。
逢甲大學智慧營建中心粉刷機器手臂。
她也指出,公共工程近年的金質獎案例中,智慧工地已逐漸普及,顯示業界看見了投資報酬率。TIBA 目前也正建立案例的資料庫,透過政府示範與金融獎勵,加速推廣。
智慧建材與全生命週期成本管理
智慧建材也是永續建築的另一核心,TIBA 自 2014 年起推動智慧建材認證以來,目前已有超過 70 件產品通過認證,協會逐步累積成完整的資料庫,協助建商選用智慧建材。
智慧建材認證。
温琇玲指出,協會正在持續精進標章制度,推動與國際標準同步接軌,能讓台灣建材在國際市場中具備競爭力。在 2024 年新版智慧建築評估手冊中,智慧建材的導入已經列入「智慧創新指標」的加分項目,鼓勵業者使用智慧建材。代表性案例包含,台積電中科十五廠,結合智慧外層與智慧設施的管理機制,獲得智慧建築標章;台電總部大樓透過能源管理平台以及智慧化改善,成功降低營運成本與能源消耗。
ESG 與綠色金融 資金鏈條建立
温琇玲表示,「只要具備智慧建築標章、綠建築標章或低碳建築認證,就能符合綠色金融的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條件。」這不僅是建設業者的助力,對消費者同樣重要,如果購買智慧與低碳住宅,也能享有低利率與高成數貸款方案。
台灣優良智慧綠建築評選。
台灣已有多家建設公司委託 TIBA 執行智慧建築改造與碳盤查專案,以符合綠色金融的門檻。事實上,「ESG 不只是趨勢,也是建築取得資金支持的關鍵策略。」温琇玲強調,TIBA 協助業界與國際 ESG 同步接軌,也讓台灣的智慧建築躍上國際舞台。
TIBA 的未來展望
TIBA除了每年固定執行的八大委員會例行業務,明年也將舉辦「國際永續智慧建築暨智慧建材展」(Build for NextGen),推動 2026 年台灣優良智慧綠建築的國際選拔,持續拓展國際的能見度。同時,協會也將積極與澳洲、新加坡等機構洽談合作,深化亞太區域的智慧建築交流。
國際永續智慧建築暨智慧建材展(Build for NextGen)。
談及智慧政策,温琇玲舉例,台灣從2013年起2億以上公有建築必須取得智慧建築標章開始,以公帶私的成效已具有示範效果,目前公有建築與民間建築取得智慧建築標章的比例已達6:4逐步接近。目前台灣的社會住宅均需取得智慧建築標章,換言之,「民間豪宅不能不智慧,否則難以說服買家。」她進一步透露,協會正協助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擬「既有建築類智慧建築評估系統」,以期引導大量的舊建築進行智慧化升級。她也直言:「沒有智慧化,低碳淨零根本不可能實現。」
台灣智慧建築協會(TIBA)暨亞太地區智慧綠建築聯盟(APIGBA)。
温琇玲回顧 15 年來投入推廣智慧建築,不僅建立標章制度,也讓協會成為官產學界的重要樞紐,更將台灣智慧建築帶上國際舞台,也為台灣永續建築產業注入活力。「智慧建築並非口號,而是產業升級與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温琇玲的一番話,既是信念,也是對建築產業的未來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