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哲明 圖片來源|台電綠網官網
台電萬大發電廠全新木構造辦公大樓不僅承載電力使命,還以建築美學與共融空間為主軸,設計不僅實現低碳排放與結構韌性,在水力發電技術與自然環境交織的南投萬大山區,融入歷史、教育與防災多重功能,成為台灣結合「建築創新」、「文化對話」、「生態防護」的建築典範。
台電萬大發電廠外觀。(圖片來源:台電綠網官網)
木構築夢 公共建築的創新實踐
公共建築在傳統印象中多半重視實用與成本,少以自然材質作為結構主體,萬大發電廠的辦公大樓採用跨尺度交叉層壓木板技術(Cross Laminated Timber,CLT),將原本應用於住宅的木構材料提升到公共工程尺度,不僅突破法規侷限,也實踐了低碳建築的環保目標。
大尺碼木結構所構成的辦公空間,具備高度工業化與模組化的潛力,使得建築過程快速精準,也降低傳統工法所需的資源消耗。建築師刻意保留木材的紋理質感,讓人在身處空間時,自然感受到材料本身的溫潤質感,形成一種與環境共鳴的靜謐氛圍。這種設計邏輯象徵公共建築應成為未來生活實驗的容器,將建築轉化為與社會對話的公共平台。
台電萬大發電廠木構材料。(圖片來源:台電綠網官網)
大跨距的屋脊讓室內空間挑高而充滿開闊感。(圖片來源:台電綠網官網)
歷史流動 記憶重塑的空間教育
萬大發電廠見證台灣近代能源建設的歷史軌跡,作為日治時期規劃水力開發基地,大樓設計巧妙地延續歷史,在空間規劃上不僅考量實用,同時納入教育與文化轉譯功能,使得建築本身成為一座可被閱讀的歷史文本。尤其透過展覽牆面與媒體設備,辦公大樓呈現台灣電力發展的百年歷史,特別呈現賽德克族與原民部落曾經生活於此的空間記憶,形成一種超越單一功能的空間敘事。
這不只是保存歷史,更讓每位進入此地的訪客,能夠理解能源發展與土地族群的交錯關係。萬大發電廠讓空間從純粹的工作場域,提升為具教育性質的建築媒介。因此,我們見證歷史不再只是博物館內的陳列,而是滲透於辦公桌旁、走廊牆面與視線交錯當中,整體空間成為歷史活化的主角。
台電早期員工宿舍與訪客宿舍深具在地色彩。(圖片來源:台電綠網官網)
山林共生 防災韌性與生態永續
萬大發電廠所處區域屬於地勢險峻,同時多雨且地震頻繁,如何能夠建構一座既安全又能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辦公建築,成為計畫最大挑戰之一。辦公大以木構造的輕量與彈性,得以減輕地基負擔並提升抗震韌性,加上高架基座設計手法,降低山洪暴雨帶來的侵蝕程度,落實「防災型建築」策略。
大樓周邊規劃融入生態工法,保留多數原始地貌,刻意避免大規模開挖與混凝土硬舖面,打造可滲透雨水的綠地緩衝帶,促進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這座木構建築不僅只是「放在山裡」,還能「與山共生」,著實展現了公共設施與環境倫理之間的動態平衡。
萬大電廠具備環教場所身分並長期致力於推動環境教育。(圖片來源:台電綠網官網)
我們常說建築服務於人,但是萬大發電廠卻是提醒我們,建築也能服務於時間、土地與記憶,成為一種價值觀的重塑。公共建築,應是社會未來願景的先行者,而非落後時代的配角。萬大發電廠全新木構造辦公大樓,不僅是能源設施的升級,更是公共建築在台灣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