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哲明 圖片來源|新竹縣美術館興建工程公開競圖官網
新竹縣政府2025年舉辦「新竹縣美術館建築設計競圖」贏家出爐,由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奪得,以傳統「三合院」為靈感,在現代語彙中打造建築空間,不僅凝聚在地風情,還以開放思維重製新竹藝文場域。
新竹縣美術館設計圖。(圖片來源:新竹縣美術館興建工程公開競圖官網)
三合院精神的當代表述 文化原型出發的建築重生
台灣傳統民居的形式-三合院,蘊含「共居共享」的生活哲理,竹間建築團隊還將這項文化基因轉換為建築巧思,當作空間主軸意理,象徵人群與藝術的交匯平台。別於表象挪用的仿古設計,此案強調的是空間關係重新詮釋,三翼佈局成就彼此對話,凸顯展覽、創作、教育與交流等多元機能,以自然光引導動線,使得光影如時間的語言,在牆面與屋簷間潺潺流動。
以三合院為基底。(圖片來源:新竹縣美術館興建工程公開競圖官網)
與其說是「傳統形式」,不如說是集體記憶的現代重啟,設計者不只復刻三合院輪廓,還能解構其中的空間邏輯,融合當代結構與永續材質,重新呈現台灣建築的文化之感,使建築本身成為土地與記憶對話的形體之一。
開放式藝文策略 以空間為介面
美術館不再只是靜態觀賞的公共場所,還是激發創造與參與動能的引擎,本次設計強調開放界面與彈性運用,打破傳統美術館界線分明,將展覽廳、工作坊、講堂與中庭串連成一個流動性高的媒體平台。尤其是中庭與外部廣場無縫結合,讓與會者能自然地穿梭之中,無論是散步經過,或是參與市集、戶外展演,皆能體驗到「文化生活」的感受。
此案考量使用族群的多元性,規劃設有不同語言導覽系統,達到共融友善設施與社區參與空間,彰顯美術館作為公共資源的核心價值。設計不再只是形式美感表現,而是策展機制的整體延伸,以此架構推動藝術與社會的共生共融,回應當代文化涵養的共同期待。
開放式藝文空間。(圖片來源:新竹縣美術館興建工程公開競圖官網)
根植風土的建築語彙 創造可以停留的日常空間
新竹縣的自然地貌與人文風情為設計注入養分,基地身處竹北六家地區,周圍為生活機能與交通節點的都會帶,設計團隊將整體建築融入地方紋理,以低層量體、綠意穿透與風向引導,回應當地氣候與環境概況。運用本地材質與通透構造,不僅能降低碳足跡,進而創造出隨風而動、四季可感的空間場域。
此外,設計延伸出大量可停留、可互動的空間,包含廊道、屋簷、平台與水景,使民眾得以隨時休憩。這些看似「非正式」的空間,正是激發社區活力的場域,新竹特有的風,過去常被視為建築挑戰,這次反被巧妙導入設計思維當中,形成自然通風與環境循環的智慧調節微氣候,實踐真正的永續建築。
創造可以停留的「非正式」的空間。(圖片來源:新竹縣美術館興建工程公開競圖官網)
新竹縣美術館的設計不只是空間塑造,更是一種文化詮釋,它以三合院為建築模型,不只流於形式複製;還以開放為方法,不僅止於空間表層;以風土為思維,打造一個實驗理想。這不只是建一棟美術館,更是一場對於當代台灣公共建築的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