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哲明 圖片來源|生產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隨著全球邁向科技智能與永續發展,智慧建築已在台灣成為趨勢,在這股潮流中,如何兼顧科技應用與人性需求,實現創能與節能的完美結合,逐漸成為建築專業人士的思考重點。為此,我們特別專訪了智慧建築推動先驅—生產力建設的張芳民總經理,從其豐富的經驗與洞見中,窺探智慧建築的核心價值與未來發展。
生產力建設張芳民總經理。
智慧建築的「五力」「三面」
張芳民總經理表示,會與智慧建築結緣,約在18年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親身感受到當地智慧健康檢測功能,這段經歷成為他投入發展的重要契機。智慧建築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擴增設備,而是在於透過系統整合達到節能、創能的效果,更是智慧生活的新科技,而進一步締造價值。
智慧建築的發展必須具備「五力」,分別為智慧、控管、及時、數據以及AI,彼此能夠合縱連橫。台灣的智慧建築也需聚焦「三面」,包含前端BIM(建築資訊模型)、中段的模組化設計、最後則是效率化管理(包含人力、材料、時間及品質)。唯有從根本建設進行規劃,智慧建築才能在台灣扎根徹底發展。
BIM精準設計打造智慧建築。
AIoT技術帶來智慧建築新契機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成為智慧建築設計的關鍵。張芳民總經理指出,智慧建築必須兼顧健康與安全,健康層面如空氣品質監測,安全層面則如活動狀況檢測。他提到,日本走系統化路線,德國則強調個別化設備應用,台灣目前正朝向日本的系統整合模式發展,試圖在智慧建築中融入陽光、空氣及水等自然元素,達到人類健康建築的環境需求。
張芳民總經理特別強調AIoT的重要性,談及智慧建築的技術應用,包含智慧生活及智慧建築服務的結合。透過感測器和無線通訊技術,建築物內部系統可智慧化運作,如室內溫度及照明調節。同時,AIoT平台提供線上繳費、報修等生活便捷服務,智慧安全系統更能確保居民安全。
AIoT智能生活輔助設施成為智慧建築八大指標之一。
「減法」思維 智慧建築的新策略
智慧建築的設計不應一味增加設備,而是要在設計階段就考量減少不必要的系統,張芳民總經理提倡「被動建築」理念,強調以軟體替代硬體,並以「二合一」、「四合一」概念延長設備生命週期。他舉例說明,透過管線設計的改進,可在日常生活中達到節能減碳效果,這種「減法」背後其實蘊含著巨大的創能潛力。
面對智慧建築發展困境,張總經理呼籲政府應給予更多政策支持,如容積獎勵及汰舊換新補助,以激勵民間投資。他認為,唯有政府與民間合力推動,智慧建築才能逐步實現,進而邁向全面智慧城市的願景。
「減法」思維是在設計階段考量減少不必要的系統。
張芳民總經理的智慧建築理念,不僅重視技術創新,更關注人本需求與永續發展。他以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宏觀視角,引領智慧建築的下一步。隨著科技快速進步,智慧建築不僅是技術的堆疊,更是對人與環境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