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哲明 圖片來源|台中都市資訊站
國際知名建築大師研吾設計逢甲大學共善樓,作為全台唯一的校園地景建築,於2025年2月正式啟用,位於台中水湳經貿園區,融合了自然環境與創新設計,儼然成為台中市的新地標。
逢甲大學共善樓外觀。(圖片來源:台中都市資訊站)
外觀設計 融合自然的地景建築
共善樓的外觀設計以「負建築」理念為核心,強調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建築僅有兩層樓高,採用低矮結構,使其融入周圍地景。主要結構由191支尺寸各異的鋼樑組成,外立面由1,750片玻璃帷幕和4,900片日檜木格柵組成,這些元素錯落有致地排列,營造出輕盈、通透的視覺效果。屋頂覆蓋著蔓榕綠意,與周圍的青楓林、紫薇林相互呼應,隨著四季變化,呈現出豐富的自然景觀。
逢甲大學景觀建築。(圖片來源:台中都市資訊站)
內部建材 在地元素與先進技術
共善樓的內部空間充分體現了隈研吾對在地元素的重視與運用,多功能廳的天花板採用竹製波浪設計,賦予空間動感與活力,大講堂配備了全球連線系統,實現國際同步教學,為師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演藝廳則採用三面環繞的高規格吸音設備,並搭配隈研吾標誌性的不規則雲朵天花板設計,為觀眾帶來卓越的視聽體驗。
多功能廳天花板的竹製波浪設計。(圖片來源:台中都市資訊站)
整體設計 技術與美學的完美融合
共善樓的建築細節展現了非凡的技術挑戰,主要結構由191支尺寸各異的鋼樑組成,建築的飛簷設計由1,183片倒吊板組成,其中1,100種為不同尺寸,這些獨特的設計元素使共善樓在視覺上更具動感與層次感。這些精密的設計與施工,體現了建築團隊對細節的極致追求。逢甲大學共善樓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精湛的建築工藝和對自然的尊重,成為台灣校園建築的新典範。它不僅為師生提供了優質的學習環境,也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體現了建築與自然、教育與社會的和諧共生。
主要結構由191支尺寸各異的鋼樑組成。(圖片來源:台中都市資訊站)
共善樓的設計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座連接教育與自然的橋樑,隈研吾透過對材料、空間和環境的深刻理解,創造出一個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學習場域。這種設計理念提醒我們,建築不應該是與環境對立的存在,而應該是融入自然、服務人群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