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設計

設計史上最絢爛的篇章 象徵奢華與繁榮的裝飾藝術建築

by id SHOW

撰文|黃勻薔 圖片來源|finding the universe、Hotels.com、NYC.FR、Circle City Broadcasting、Playas de Mexico、Documentary Tube 

裝飾藝術(Art Deco)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首見於法國的視覺藝術、建築與設計風格。1920年代起,派生出裝飾藝術建築,進而影響了後來的電影產業、室內與平面設計、珠寶、時尚等藝術領域。

源起與承襲
雖然裝飾藝術風格早已在歐洲出現,但直到1925年,法國巴黎舉辦「國際現代裝飾藝術和工業藝術博覽會」期間,一系列針對博覽會的評論文章編列成冊後,此風格名稱才正式被命名。裝飾藝術建築融合了現代設計與傳統元素,像是精美工藝與昂貴建材,包括玉石、亮漆、象牙等。由於繼承了強調結合藝術與手工藝的美術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與活化傳統裝飾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裝飾藝術同樣也被立體主義的抽象、幾何形式,以及野獸派的鮮明色彩深深地影響。此外,也能看見具有中國、埃及與馬雅文化等地的異國工藝。在裝飾藝術的全盛時期,此風格象徵著奢華、魅力、繁榮,也代表對社會與技術進步的信念。


圖/finding the universe


圖/ Hotels.com

在裝飾層面與組成設計上,裝飾藝術建築沿襲了布雜藝術(Beaux-Arts)建築,著重樓層平面構造的對稱性、直線與階層。建築立面上採用典型的三分法,分為柱座、柱身、柱頭。相較於追求嚴謹美學觀的布雜藝術建築,儘管裝飾藝術建築調整裝飾物的使用數量與場所,此風格建築依然深受戰後時期,富有的資本家們愛戴。


圖/ NYC.FR


圖/ Circle City Broadcasting

轉變與沒落
1930年代起,在產業型態的轉變下,裝飾藝術風格越發沉穩,開始採用不鏽鋼、塑料等新建材。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位於美國紐約市的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洛克斐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與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皆為傳統摩天大樓帶來全新面貌,改變了城市輪廓。這些建物都由多幢房屋相連而成,使用鋼筋混凝土,採用直線、矩形設計,外觀上也能見到「V」字形與「之」字形樣貌。而位於墨西哥城的藝術宮 (Palacio de Bellas Artes)也屬於此風格。另外,巴西里約著名的救世基督像(Christ the Redeemer)同樣屬於裝飾藝術作品,甚至被認為是現今最大的裝飾藝術雕像。


圖/Playas de Mexico


圖/ Documentary Tube

裝飾藝術風格從萌芽、發展,並逐漸取代在歐美建築中,具領導性的布雜藝術和新古典主義藝術,直到強調簡約、不加修飾的現代主義建築興起後,才慢慢沒落,然後結束。雖然有不少評論提出對裝飾藝術風格的質疑與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此風格的出現改變了各領域的發展與演變。而裝飾藝術建築在城市景觀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也扮演著功不可沒的重要角色。

更多精彩內容:www.idshow.com.tw/idtalk

其他居家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