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設計

閱樂書店 張鐵志的空間美學之旅

by 漂亮家居

文_蔡銘江攝影_江建勳、徐以柔 場地提供_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辜振甫紀念圖書館、閱樂書店 版型_sophia

不被新舊約束,以自由靈魂找尋知識的力量

美國著名政治家班傑明‧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說:「你可以寫出一本值得被閱讀的書,或活出一個值得被敘述的人生。」然而不論是寫一本值得被閱讀的書,或活出一個值得被敘述的人生,對台灣作家、政治評論者,同時是獨立書店閱樂書店總顧問張鐵志來說,自己未曾想過會開一間書店,但能確認的是,他閱樂每日且時時刻刻,只要有書,可以在任何地方閱讀,無論是速食店、捷運上,或在任何一個等待的時光。問起閱讀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張鐵志說:「空間形塑了我們閱讀的姿態。」

閱讀領人到新世界,空間就該是自由自在

這天陽光和煦,《漂亮家居》採訪團隊與張鐵志約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的閱樂書店,因前日大雨,這天早晨天空明亮、氣溫微涼,更幸福的是,空氣清新,也嗅得了些青青草香。我們越過園區的湖光綠意,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綠色木製平房,平房前有3 4 組的木製桌椅,一身白色襯衫與深色休閒長褲的張鐵志,正坐在那裡靜靜等候我們。「能夠有機會做一本雜誌和開一間書店,大概是文藝人最大的夢想。尤其又在前身是日治時代松山菸廠的育嬰室空間,書店被賦予更多意義,從孕育生命成長的地方,轉化成孕育思想的地方。」張鐵志溫和緩緩地道著。但其實這個空間在成為閱樂書店前,不乏有許多「經營過客」。經張鐵志一接手,空間氛圍轉換,人氣魅力與日俱增。他掌握了什麼關鍵,讓空間脫胎換骨?張鐵志手托著下巴,思索了3 秒說:「比起空間硬體的豪華細緻,更在意空間想傳達的思想,閱讀空間不該禁錮任何一種靈魂,也不能侷限革命思想的意志,閱樂初心是如此,所以這裡讓人有自在感。」

老空間有著躍躍知識的生命力

的確,老式屋樑結構、微微黃光傾瀉的空間,播放的音樂時而搖滾、時而爵士,從天花到地板的知識書牆,在有著戶外綠意的兩扇窗框襯托之下,傳達出一種知識躍躍地等待有緣人發現、探索的生命力。張鐵志拋開企業經營模式,堅持自己選書上架,擺脫獨立書店給人的小眾孤獨意象,讓空間場域自由流通,激發多領域人士走入閱樂,這樣從裡至外的空間,幾乎與斯文的外表、體內奔流搖滾血液的張鐵志相同。於是,張鐵志更為自信地說:「空間的樣子,取決於人的靈魂,而靈魂的形塑,取決於閱讀的力量。」說到這裡,他起身拿起包包,要帶我們前往奠定他知識基礎很重要的地方-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暨辜振甫紀念圖書館。

扭轉圖書館莊嚴意象,讓學生自然擁抱知識

走回社科院1 樓,張鐵志神情突然明朗起來說:「走!帶你們去奠定我知識的城堡──圖書館。」只開放台大學生和校友進入的辜振甫紀念圖書館,我們難得一窺究竟,一進入圖書館,即被伊東豊雄所設計的天花板震懾住,如何形容這「知識的叢林」?伊東豐雄以「隨機」的設計運算法,讓柱體座落無排列規律,連樹棚般的天花板也是大小不一、圓弧度相異,讓單一開敞空間可以坐擁豐富錯落層次,我們置身其中,猶如在樹林間與樹蔭下找書。天花板創造的130 個不規則天窗,隨著自然的天光竄流入館,整體空間柔和極了。而張鐵志在「知識迷宮」中繞不到5 分鐘,竟也看見了他正想看的一本原文書,從書架拿下後,找到了一個4 人座的閱讀區,翻看了一陣子。他分享,「回憶學生時代的自己醉心知識研究,終日沉浸於日治時代就擁有的舊圖書館中,能在1930 年代就存在的舊空間中翻出自己要的知識,與今日在如此新穎、舒服的新館中,偶然找到了一本需要的書,感受完全不同。或許是感歎舊的死亡,但也慶賀新的誕生,世界終究要不停前進。伊東豊雄把至高無上的、令人尊敬,甚至些許畏懼的圖書館印象扭轉,讓圖書館成為有著自然光映照、閱讀片刻抬頭還能望見戶外綠意,讓學生更願意自然而然擁抱知識。這點,我認為是讓知識地圖更能延展地非常好的詮釋。」

張鐵志

台灣作家、文化政治評論者,祖籍河南省,曾經擔任《旺報》文化副刊主任、《新新聞》副總編輯,並且在《中國時報》、《文訊》雜誌、《信報》、《南方都市報》、《南都週刊》及《東方早報》等媒體皆曾經擁有專欄。同時也是搖滾樂愛好者,多次書寫搖滾樂與社會運動的關係。


其他居家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