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專題

政府想讓年輕人安居台北 必須先搞定的一張圖

by 紅色子房


紅色子房語錄:打嘴炮很簡單,重點是解決方案在哪裡?

剛錄完影,走在台北市鬧區,回想剛剛節目裡眾名嘴們對於打房評論的砲聲隆隆。仔細思考,就算把台北市房價從每坪100萬打到只剩每坪50萬,還是有多少年輕人買得起?有許多年輕人的年薪還不到50萬!

自從合宜住宅出現弊案,如今政府與學者專家又一面倒向「社會住宅」。但我深深覺得,不管是可買賣的「合宜住宅」,或是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都得要做到「足夠量」才有效。否則,每次大張旗鼓的政策最後都變成樂透式的少數抽籤得標,只差沒有找賭聖周星馳當代言人。

也許,從新加坡過去為人稱道的組屋開發政策,目前超過82%新加坡公民住在政府組屋社區,可以看出政府若想要讓年輕人「安居樂業」應該走的方向。

新加坡住宅房產有兩種,一種是政府組屋,一種是私人住宅。政府組屋是擁有99年地上權的公營住宅,每個申請到的家庭一生可以買賣兩次。私人住宅則是讓中產階級有向上奮鬥的動力,擁有豪宅榮耀與私人投資的管道。基本上我認為,新加坡「組屋」提供年輕人工作安居的基礎,依照申請人條件租或買都可以。「私人住宅」市場提供中產階級與外國移民投資擁有奮鬥標的,即使偶有過熱,彼此也不衝突。

像政府這樣打擊台北市「帝寶」房價,每坪從298萬降到每坪270萬就覺得打房奏效,對年輕人有交待,坦白說是官員把兩種不同族群需求過度簡化的「零和遊戲」思維。

其實,新加坡政府從1960年代推出組屋政策後,也是花了20年時間,到了1980年代才突破60%的公民組屋擁有率,初步達成「居住正義」的目標。



而我們的合宜住宅才推出不到兩年,就被檢討「不合宜」,現在又回到公營社會住宅的檢討,以及民粹式的打壓房地產業。只是,到底年輕人需要什麼?有多少租屋或買屋需求?是不是應該像新加坡一樣每年都做調查統計,讓政策可以更精準地對症下藥,而不是這樣盲目流彈式地打房,甚至波及許多「有房沒錢」的無辜族群。



以新加坡為例,有了明確的需求,新加坡政府才能夠進一步做更明確的城市規劃,依據所需大量開發新興組屋社區,同時解決各國優秀人才不斷進駐移民的需求。



回到台北市,面對年輕人的住居需求主張,政府要做的不也就是好好了解「需求戶數」,然後好好「圈地」搞定下面這張圖,告訴這些年輕人們未來安居發展的希望在哪裡?




當政府拼命宣稱打房「有感」,年輕人卻仍對安居臺北的期待「無感」。與其大打嘴炮,政府還不如好好攤開大台北都市計劃圖,做好20年長期發展的青年安居住宅計劃。

不知道明確需求有多少?不知道到哪裡變更使用分區規劃大量符合年輕人需求的住宅新城?只想著短期用打房「降低某些人的資產價值」,來滿足「可能讓另一群人買得起」的政策交代,這就是官員們只會提出讓房價跌三成口號的簡單思維。

當政府持續用「零和遊戲」思維解決住宅問題,除了造成更多族群對立與社會紛擾外,如今台北市量縮價漲、價量背離的現實,似乎也已經給了答案。

 

 



其他居家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