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林韋任�專題報導】
翻開台灣建築史,可說是一部「抗震史」,從鋼骨制震、壁樁入岩盤等深根結構,都是為了對抗強震而採用的工法。
大品牌建商更重視安全結構,潤泰創新在萬華與中華電信合建的「萬囍」打出「深根」結構,不同於傳統採用「筏式基礎」作法。
一般住宅是把大量重量直接傳遞到土壤,大樓就像一艘船浮在土壤上,載浮載沈;而基樁深入岩盤則是把大樓重量跟地震力深入承載層,不僅耐震、抗浮,並能減少不均勻沈陷,抗震效果更佳。
台北市信義區地質較軟,區域內推案也強調「深根」的結構,建築物比照頂級豪宅規格,推案建商也都以重大公共建設的安全為比較基準,採用鋼骨制震系統,禁得起百年回歸周期的強震。
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耐震住宅訴求高檔,房價也高人一等,但也有房地產業者表示,並非不強調防震的建築就不安全。事實上,建築法規對於結構安全本就有所規範,只要真材實料按標準設計施工,不必買豪宅也能住得安全。
專家表示,焊接技術優良也能讓鋼筋混凝土蓋出來的房子和鋼骨一樣強壯,諸如,制震壁、阻尼器等附加裝置,在於用對位置而不在數量多寡。消費者選購住宅不需一味追求制震裝置的數量,最重要的是,不論建商如何推銷建築結構的安全,檢視有無結構技師的簽證比較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