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園造景

米葉景觀設計-居住區環境景觀綠化設計

by 米頁設計

景觀設計、景觀規劃、造園景觀設計、景觀空間設計

居住區環境景觀綠化設計

居住區環境景觀綠化設計最早發展於西方發達國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工業的迅猛發展,破壞了生態環境,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迫使相關國家開始重視環境設計。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環境的方針政策,提出了居住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舒適、優美、安全、衛生、方便。80年代,英國在新城市和居住區建設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環境”的設計原則,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我國住宅規劃則從20世紀70年代末引進組團綠化概念,80年代末,開始學習國外居民社區集中綠地、規模綠化概念。90年代,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房地產開發業的蓬勃興起,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和對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在選擇住房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強調一個新的選擇尺度:景觀環境,亦即居住區內及其周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否豐富,是否和諧,是否綠意盎然,是否富有活力。這種生態的現代居住觀,給居住區環境設計注入了新的內容,同時,也向居住區環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基本常識和要求:
 
1.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原則:
 社會性原則、經濟性原則、生態原則、地域性原則、歷史性原則。
 
2.要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土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和市政配套設施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
 
3.景觀設計著重從光環境、通風環境、聲環境、溫、濕度環境、嗅覺環境、視覺環境、人文環境、建築環境
 
4.居住區內綠地,應包括公共綠地、宅旁綠地、配套公建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其中包括了滿足當地植樹綠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築的屋頂綠地。
 
5.綠地率:新區建設不應低於30%;舊區改建不宜低於25%;種植成活率不應低於98%。
 
6.公共綠地應設置中心綠地,以及老年人、兒童活動場地。
 
7.中心綠地包括:居住區公園、小遊園、組團綠地;綠化面積(含水面)不宜小於70%。
 
8.宜發展垂直綠化,並宜保留和利用規劃範圍內的已有樹木和綠地。
 
9. 適用居住區種植的植物分為六類:喬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類。
 
10. 宅旁綠地貼近居民,特別具有通達性和實用觀賞性。宅旁綠地的種植應考慮建築物的朝向(如在華北地區,建築物南面不宜種植過密,以致影響通風和採光)。在近窗不宜種高大灌木;而在建築物的西面,需要種高大闊葉喬木,對夏季降溫有明顯的效果。
 
11. 居住區道路兩側應栽種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減少交通造成的塵土、噪音及有害氣體,有利於沿街住宅室內保持安靜和衛生。行道樹應儘量選擇枝冠水平伸展的喬木,起到遮陽降溫作用。
 
12. 公共建築與住宅之間應設置隔離綠地,多用喬木和灌木構成濃密的綠色屏障,以保持居住區的安靜,居住區內的垃圾站、鍋爐房、變電站、變電箱等欠美觀地區可用灌木或喬木加以隱蔽。
 
13. 架空層內宜種植耐蔭性的花草灌木,可配置適量的活動和休閒設施。
 
14. 要把握“人流居中,綠地靠窗”的原則,以防止對首層居民的干擾,綠地靠窗設置,並種植一定數量的灌木和喬木,減少戶外人員對室內居民的視線干擾。
 
15. 屋頂綠地分為坡屋面和平屋面綠化兩種,應根據生態條件種植耐旱、耐移栽、生命力強、抗風力強、外形較低矮的植物。
 
坡屋面多選擇貼伏狀藤本或攀緣植物。平屋頂以種植觀賞性較強的花木為主,並適當配置水池、花架等小品,形成周邊式和庭園式綠化。
 
屋頂綠化可用人工澆灌,也可採用小型噴灌系統和低壓滴灌系統。屋頂多採用屋面找坡,設排水溝和排水管的方式解決排水問題,避免積水造成植物根系腐爛。
 
16. 停車場的綠化可分為:周界綠化、車位間綠化和地面綠化及鋪裝。
 
17. 古樹,指樹齡在一百年以上的樹木;名木,指國內外稀有的以及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等重要科研價值的樹木。古樹名木分為一級和二級。凡是樹齡在300年以上,或特別珍貴稀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重要科研價值的古樹名木為一級;其餘為二級。
 
一級古樹名木要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二級古樹名木要報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工程影響古樹名木生長的,建設單位必須提出避讓和保護措施。
 
18. 居住區內道路可分為:居住區道路、小區路、組團路和宅間小路四級,道路寬度應
 
19.居住區內的消防車道占人行道、院落車行道合併使用時,可設計成隱蔽式車道,即在4米幅寬的消防車道內種植不妨礙消防車通行的草坪花卉,鋪設人行步道,平日作為綠地使用,應急時供消防車使用,有效地弱化了單純消防車道的生硬感,提高了環境和景觀效果。
 
20.休閒廣場應設于住區的人流集散地,如中心區、主入口處。廣場周邊宜種植適量庭蔭樹和休息座椅,為居民提供休息、活動、交往的設施,在不干擾鄰近居民休息的前提下保證適度的燈光照度。
 
鋪裝材料不宜採用無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磚、玻璃等。廣場出入口應符合無障礙設計要求。
 
21. 兒童遊樂場一般均為開敞式,遊樂場地必須陽光充足,空氣清潔,能避開強風的襲擾。應與住區的主要交通道路相隔一定距離,減少汽車雜訊的影響並保障兒童的安全。遊樂場應離開居民窗戶10m遠為宜。
 
兒童遊樂場周圍不宜種植遮擋視線的樹木,保持較好的可通視性,便於成人對兒童進行目光監護。
 
遊戲器械選擇和設計應尺度適宜,避免兒童被器械劃傷或從高處跌落,可設置保護欄、柔軟地墊、警示牌等。
 
居住區綠化景觀設計主要內容:
 
1.居住區公園:主要設置應包括花木、草坪、水面、涼亭、雕塑、健身休憩設施、停車場和鋪裝地面等;園內佈局應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和清晰的流覽路線;最小用地不得少於1公頃。

2.小遊園:主要設置應包括花木、草坪、健身休憩設施和鋪裝地面等;園內佈局要有一定的功能劃分;最小面積不能小於0.4公頃。

3.組團綠地:主要應設置花木、草坪、桌椅等,面積不應小於 0.04公頃。
 
以上設計主要包括道路的佈置、水景的組織、路面的鋪砌、照明設計、小品的設計、公共設施的處理等等。
 
 居住區景觀設計注意事項:
 
1.強調環境景觀的共用性:
 
2.強調環境景觀的文化性:應注重住區所在地域自然環境及地方建築景觀的特徵;挖掘、提煉和發揚住區地域的歷史文化傳統,並在規劃中予以體現。
 
3.強調環境景觀的藝術性:居住區環境設計開始關注人們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同時環境景觀更加關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與舒適性,不僅為人所賞,還要為人所用。盡可能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實現人與景觀有機融合。
 
4.強調環境景觀可持續的生態方向發展:通過環境設計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風、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氣體的條件,實現住區地域生物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維持大氣成份穩定、調節氣溫、增加空氣濕度、改善住區氣候、淨化空氣、吸塵滯塵、消減噪音等方面。
 
 
居住區景觀設計常見方法:
 
居住區景觀設計,應注意整體性、實用性、藝術性、趣味性的結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主題原則 任何設計都應有其主題,包括總主題和各分片、分項主題,它是景觀設計的控制和導引,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和城市住區比起來,休閒住區檔次更高,規劃水準也理應更高,更體現功力,只有選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主題,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景觀園林規劃。
 
2.收放的原則  應把放開視線和隱蔽景物儘量結合起來。開放式大空間給人的震撼是其他手法無法替代的,只要有足夠的空間,都應該給出適當的大空間來,如成片的綠地、水面等。隱蔽的含義有兩層,一是指把有礙觀瞻的東西藏起來,如垃圾站、管線井、過濾池、擋土牆等,是一種被動的應付。更重要的一層含義是把景觀有層次地佈局,在最佳時機展現,是一種主動的造景。當然還有半隱半現的,如山地的休閒別墅,在景觀上處理成若隱若現于樹林中的很好的選擇。 

3.體現地方特徵  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地方特徵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徵相去甚遠,居住區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特點,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同時居住區景觀應充分利用區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

4.點線面相結合  環境景觀中的點,是整個環境設計中的精彩所在。這些點元素經過相互交織的道路、河道等線性元素貫穿起來,點線景觀元素使得居住區的空間變得有序。在居住區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區,線與線的交織與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區中景觀彙集的高潮。點線面結合的景觀系列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在現代居住區規劃中,傳統空間佈局手法已很難形成有創意的景觀空間,必須將人與景觀有機融合,從而構築全新的空間網路:
① 親地空間,增加居民接觸地面的機會,創造適合各類人群活動的室外場地和各種形式的屋頂花園等等。
② 親水空間,居住區硬質景觀要充分挖掘水的內涵,體現東方理水文化,營造出人們親水、觀水、聽水、戲水的場所。
③ 親綠空間,硬軟景觀應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車庫、臺地、坡地、宅前屋後構造充滿活力和自然情調的綠色環境。
④ 親子空間,居住區中要充分考慮兒童活動的場地和設施,培養兒童友好、合作、冒險的精神。
 
5.使用現代材料  材料的選用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應儘量使用當地較為常見的材料,體現當地的自然特色。
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幾種趨勢:
① 非標製成品材料的使用;
② 複合材料的使用;
③ 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螢光漆、PVC材料;
④ 注意發揮材料的特性和本色;
⑤ 重視色彩的表現;
⑥ DIY(DoIt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組合的兒童遊戲材料等。
當然,特定地段的需要和業主的需求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環境景觀的設計還必須注意運行維護的方便。常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好的設計在建成後因維護不方便而逐漸遭到破壞,因此,設計中要考慮維護的方便易行,才能保證高品質的環境日久彌新。
 
6.新理論新理念的吸收應用  主要包括“生態設計”、“設計遵循自然”、“場所精神”、“有意味的形式”、“詩意地棲居”等等。
 
 
居住區綠化設計注意事項:
 
在居住區綠化中,為了更好的創造出舒適、衛生、寧靜優美的生活、休息、遊憩的環境,要注意植物的配置和樹種的選擇,原則上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考慮綠化功能的需要,以樹木花草為主,提高綠化覆蓋率,以期起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2. 要考慮四季景觀及早日普遍綠化的效果,採用常綠樹和落葉樹,喬木和灌木,速生樹和慢長樹,重點與一般相結合,不同樹形、色彩變化的樹種的配置。種植綠籬、花卉、草皮、使喬、灌、花、籬、草相映成景,豐富美化居住環境。

3. 樹木花草種植形式要多種多樣,除道路兩側需要成行成列栽植樹冠寬闊、遮蔭效果好的樹木外,可採用叢植、群植等手法,以打破成行成列住宅群的單調和呆板感,以植物佈置的多種形式,豐富空間的變化,並結合道路的走向,建築、門洞等形成對景、框景、借景等,創造良好的景觀效果。

4. 植物材料的種類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單調,力求以植物材料形成特色,使統一中有變化,各組團、各類綠地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又各有特色樹種,如玉蘭院、桂花院、丁香路、櫻花街等。

5. 居住綠化綠化,以選擇生長健壯、管理粗放、少病蟲害、有地方特色的優良樹種。還可栽植一些有經濟價值的植物,特別是在庭院內,專用綠地內可多栽植即好看又實惠的植物,如桃、核桃、櫻桃、玫瑰、葡萄、連翹、麥冬、垂盆草等。花卉的佈置使居住區增色添景,可大量種植宿根球根花卉及自播繁衍能力強的花卉,以省工節資,又獲得良好的觀賞效果,如美人蕉、蜀葵、玉簪、芍藥、蔥蘭、波斯菊、虞美人等。

6. 要多種攀援植物,以綠化建築牆面、各種圍欄、矮牆,提高居住區立體綠化效果,並用攀援植物遮蔽醜陋之物。如地錦、五葉地錦、淩霄、常春藤、山蕎麥等。

7. 在幼稚園及兒童遊戲場,忌用有毒、帶刺、帶尖,以及易引起過敏的植物,以免傷害兒童。如漆樹、夾竹桃、鳳尾蘭、構骨等。在運動場、活動場不宜栽植大量飛毛、落果的樹木,如楊柳、銀杏(雌銖)、懸鈴木、構樹等。

8. 要注意與建築物、地下管網有適當的距離,以免影響建築的通風、採光,影響數目的生長和破壞地下管網。喬木距離建築物5m左右,距離地下管網2m左右;灌木距離地下管網和建築物1~1.5m左右。
 
 
居住區人群行為及心理需要:
 
以人為本的設計,應符合現代生活模式,適合各種人群行為及心理需要的室外休閒活動場所和交往空間。
 
小區中人群行為形成一般包括五個過程:(1)若干個體聚集在一起為某一共同注意的目標而相互交往,相互影響;(2)受到某種特殊鼓動;(3)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並出現極化性的傾向;(4)產生為實現共同目標的行動;(5)對環境重新估計。在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中,要對那些最常接觸環境、使用環境並與環境發生密切關係的人給予更多的關注。通過分析他們如何感知、想像和感受場所,通過研究他們在一天中活動的蹤跡,來評價一個場所,找出每個場所的關鍵功能,作為設計該空間內在和諧的支柱。
 
一個好的室外環境應與使用者的行為相適應。為了做到這一點,就要瞭解居民是否有空間進行活動?地塊大小、人的間隔有無擁擠感?有無相應的設施和管理?隱藏及顯露的功能?有無足夠的照明等等?還要瞭解他們的各種行為:晨練、上學放學、上班下班;從小區大門到家怎麼走;沿路看什麼;與鄰居交談;怎樣通過環境顯示身份與財富;閒逛;倒垃圾;寄信;傍晚坐在戶外、各種遊戲活動、散步等等;處理好種種行為之間的衝突,提供較為優化的適應性設計:做好容量控制、合理的交通安排、各空間的獨立性及連貫性、各種設施操作的簡易性、資源保護最終達到優良的適應性與適合性。
 
清晨,參與晨練的中老年人居多,應有就近方便的活動場地及鍛煉設施。上班上學的車流、行人流,在方便快速通過的同時,可以見到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觀。之後,在小區中活動的主要人群是老年人、嬰幼兒及照顧孩子做家務的工人、維修工、物業管理人員等,照顧他們活動及和睦交往的場地及設施合理的交通就很重要。下午中小學生回來後,遊戲活動的場所,應適當遠離住宅,減少對住戶的干擾。有限的硬質鋪裝應具有多功能性,方便球類活動。晚飯後應有宜人的散步環境,並設置休息的小品等。
 
設計中應注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與環境的互動:設計中還應注意避免出現易導致人跌倒、絆腳之處;出現使人產生猶豫、相撞、退回的場所;還要儘量規避令人們產生明顯的憤懣、恐懼、沮喪等情緒的地方。良好的設計有助於人們的社會交往,設計師需要根據人們的行為特徵,合理地組織交往空間。例如:散步道過寬,使人們不易接近,適當收窄可以促使人們在禮貌避讓的同時,友善地打招呼,順利地進行交往。
 
居住區景觀設計新趨勢:
外部空間環境營造的立體化、複合化。運用“挖、填、堆”等傳統的造園手法,力求在豎向上有層次、有變化,並且盡可能地利用地形本身的高差避免環境設計平面化、圖紙化。“複合化”則是近幾年來很多明星樓盤提出的新概念。多種功能的複合,增加了小區環境視覺上的興奮點,比如在小區中將退讓紅線部分做成小型滑草場,在假山設計中引入探險穀的構思等,把旅遊與居住兩大概念較好地結合起來。
 
造園基本元素的軟性化。減少由於鋼筋混凝土材料產生的冰冷感和生硬感,主要表現在水體、膜結構、木質材料的運用上。在水體上,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使小區中的水景設計營造出“魚在水中游,人在岸邊走”的畫面,此外通過用人工噴泉來豐富空間。膜結構打破了中國古園林中“亭、台、樓、閣”的傳統觀念,以其獨特的造型、鮮明的時代氣息成為現代園林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標誌性的作用。木質材料被大面積採用,常常利用實木做出較大的平臺、小橋,精緻的扶手,造型新穎的路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區配套設施的符號化。利用“建築符號”是設計學中的常用手段,小區中每一個小品、部件,如小區路標、入口指示牌、果皮箱、座椅、燈具、雕塑等都是極好的宣傳載體,採用以一種色彩搭配或相關符號反復在視野中出現來加強人們的領域感、歸宿感,與其他構成要素一起成功地營造外部空間,將現代商業與住宅建築設計有效地結合,使整個建築更精緻,增加了其觀賞性。
 
高層建築的“低層化”。高層建築的住戶不可能像多層建築中的住戶一樣真正享受到小區中的公共綠地,也減少了相互間的交流機會。如何使住在高樓中的業主可以像住在多層住宅的業主一樣享受到怡人的自然環境就成了當代建築師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已有一些成功的實例,主要有幾種模式:
 
1.架空層綠化模式。將室外綠化引入建築內部的方法是很常用的,但與傳統做法不同的是,不僅僅只是對小區進行簡單的分區、鋪草,而是如同園林設計一樣,力求形成一個微型景觀。為了通風和視覺效果,往往還要提高架空層高度,甚至將水引入架空層。
 
2.空中花園模式。將二或三層通高的空間做成公用空間,用外長廊將各住戶連接,同時在公共平臺上佈置大量綠化,這樣雖然減少了二至三套房的面積,但解決了高層住宅居住者“老死不相往來”的弊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場所。不足之處在于公共綠地無人管理,搞不好反而成了各家放置垃圾的地方,因此這種模式對物業管理水平要求較高。
 
3.空中私家花園模式。在每戶入口處做二十平方左右的露臺,用戶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做成半開敞的小園林,這樣業主不用下樓就能享受到花香草綠,同時也解決了公共綠地無人管理的難題。
 
4.過渡綠化空間模式。這種模式尤其適用于裙房是商場而主樓是住宅樓的建築,在裙房屋面佈置大面積的公共綠地,設有一個總的住宅入口,大廳內有集中的電梯將人引導到裙房屋面架空層,在架空層各單元均有各自入口。這樣既解決了人流問題,又補充了小區綠地的不足,這是當容積率較高時處理綠化與住宅關係的較好方法。
 
植物造景形成了3個特點突出的設計模式:
 
1.生態觀光型模式 遵循地帶性植被的生物學規律,應用植物生態位元互補、互惠共生的生態學原理,科學配置人工植物群落,體現植物景觀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風韻。主要應用垂柳、銀杏、碧桃、梅花、紫薇、玉蘭、桂花、泡桐、木棉、槐樹、觀賞竹等形體優美或花朵豔麗的樹種。林木栽植以群落組合為主,疏密有致,高低錯落。群落結構一般控制為喬木與花灌木的比例為3:1,落葉樹與常綠樹的比例為3:1,闊葉樹與針葉樹的比例為8:1,地被草坪覆蓋率達85%以上。

2.生態保健型模式 依據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光合作用功能和某些樹種分泌植物殺菌素的生物特性,運用擬生造林學原理,配置生態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樹種配置有白皮松、羅漢松、丁香、合歡、懸鈴木、臭椿、白楊、榆樹等。其結構要求加大複層立體綠化,突出生態保健功能,兼顧景觀質量要求。群落結構主要為釋氧、分泌殺菌素效應強的,地帶性特色明顯的樹種集合。其中,大喬木、小喬木、花灌木的比例為5:2:2 。
 
3.生態環保型模式 主要針對交通流量大或周邊環境有較大污染的居住區,強化森林植被吸收有害氣體、吸滯粉塵、削減噪音等生態環保效應,減輕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植物配置主要強調發揮森林植物的生態環保功能,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主,適當考慮景觀效果。選配主要樹種時,基調樹種可選擇垂柳、合歡、紫薇、大葉女貞、廣玉蘭、棕櫚、側柏等,骨幹樹種可選擇國槐、冬青、黃楊、杜鵑等。行道樹栽植,可採用欒樹與大葉女貞,臭椿與廣玉蘭,楓香與大葉冬青,合歡與厚皮香等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組合形式,既增強林帶的生態環保功能,又能兼顧生態景觀效果。

 

米葉景觀設計

http://www.millet.com.tw

聯絡電話:04-25328428

其他居家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