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廠商訊息

何謂建築硬體環境

by 歐米家

所謂建築硬體環境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來談,首先是最具決定因素的戶外空間,包括人行步道系統、社區庭園、建築配置、道路等。

其次有關於建築內部的隔間、通風、採光等,以下將就些方面的設置標準做介紹,越能接近理想的地區及建築,其增值潛力越佳。

~戶外空間~

 

人行步道:

著名的都市計劃學者克里斯多夫 亞歷山大在其著作中指出一個發展良好的都市首重人行道的規劃,建築及車行道路反而是較為次要的議題,這論點雖來自美國,但頗符合本國國情,理由在於台灣對行人環境的規劃並不重視,這相對的使重視人行環境的新開發地區或大型民間開發案更能吸引人。

所謂的人行步道是可以與車道相鄰的紅磚道,也是可以刻意規劃出來供行人專用的道路,市民對人行道的要求應不僅止於清潔整齊而已,他必須符合尺度合宜,連接社區重要設施及提供活動聚會場所要求,所謂的尺度合宜是指其寬度與路旁建築物的關係,若是人行道的寬度為 十米,那麼建築物的高度最好不要超過 十五米以上除非建築在 十五米以上高度退縮,人行步道必須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才會有良好的使用效率,進而凝聚社區的向心力,目前社區居民交往情況疏離, 其重要原因在於彼此接觸的機會不多,在地下停車場或狹小的梯間中,人們往往不願多停留,即使相遇也很少會停下來寒喧,而一個高使用機會的戶外公共空間,則可以增加人們因接觸而認識的機會,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於是在人行道的系統上,必須適時的加入小型廣場或座椅等街道家具,增加人們停留的機會,當然沿路的燈光及綠化也少不了,為了增加人行道的安全性,使其不至成為宵小活動的場所,獨立於車道之外,人行道系統必須設在鄰近建築有開窗的一面,因為窗戶可以對犯罪者產生某種程度的嚇阻,目前市場上處理人行道路系統所流行的方式有人車分道及人車共存兩種,前者在基地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將車引入地下室或專用的道路,而後者則利用層級式的道路系統,使住家門前的穿越性交通減至最低,造成人與車可以共用道路的情況,其具體的做法是將住宅門前的道路規劃為囊底路,使不屬於此一巷道的住戶車輛不會進入,減少了車流量,接著建商放寬門前道路的人行道寬度,縮減車道寬度,使進入的車輛自然而然的減速慢行,

道路兩旁更以大量的栽植裝飾,是其如廣告所說的[園中有路,路中有園]

社區庭園:

治安不良反倒有助於促銷具有社區庭園的住宅,如果小孩能在自家社區內的庭園玩耍,就不用冒著被壞人抱走的危險出門,這對減低為人父母者的心理負擔有很大的功效。

其他居家知識